【建企70年專欄】 “風雨兼程70年,我與糧油的故事”征文活動①: 長沙東服務站—湖南糧油集團“三趟快車”紅色歷史見證
在京廣鐵路線長沙段鐵路東側,一棟占地135平方米的一層挑高式老建筑,是原“三趟快車”長沙服務站舊址。房屋所有人湖南省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湖南糧油集團)在5月初接到了長沙芙蓉區高橋街道城管辦公室的《整改通知書》,整改原因是該房屋存在積水等安全隱患,幾天之后將被執行拆除。2022年5月12日,這棟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式建筑,有著不同尋常的紅色歷史的老建筑,在數臺挖掘機作業鏟挖下,不到一天時間就被夷平地。曾作為“三趟快車”停靠休息處,這幢歷史老樓為列車上的活畜家禽等提供加水、加料,為隨行的押運人員提供食堂用餐等服務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圖為正在挖掘機正在拆除作業
了解這段歷史,要上溯到60年前,“三趟快車”是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快運貨物列車的簡稱,每日開行三趟,所以都習慣稱其為“三趟快車”,香港媒體都親切地稱呼“三趟快車”為“香港同胞的生命線”。1962年3月20日,在周恩來總理親切關懷下,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和鐵道部為適應供應港澳鮮活商品“優質、適量、均衡、應時”的要求,共同開創了分別自湖南、上海、河南三地始發,最后都到湖南境內匯合的專項列車。她就像一根動脈,把香港和祖國大陸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直到2006年停運,五十年風雨無阻,從未停歇。為滿足港澳同胞的物質生活,保持港澳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進入2000年后國內現代物流蓬勃發展,高速公路興起,公路運輸更為便捷,供港澳鮮活商品逐漸被汽車運輸所替代了,“三趟快車”成為祖國人民與香港同胞血肉相連的歷史見證和無形豐碑。
圖為被拆除前的“三趟快車”長沙東服務站舊址
湖南是“三趟快車”在駛入廣東境內前的交匯地,而且素來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一直是農業大省,有距離廣東近、農產品資源豐富等優勢。湖南糧油集團成立于1952年,至今有70年歷史,一直承擔起了調配、押運湖南出口港澳鮮活商品這一重任。湖南是一片紅色熱土,一心一意聽黨話、跟黨走是我們的特質和基因,“吃得苦、霸得蠻”是湖南人最難磨滅的標簽,在保障“三趟快車”順利運行方面,“要發發得出,要停停得住”,湖南糧油人將這些光榮傳統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確保港澳冷凍鮮活商品供應上作出重大貢獻。在八十年代達到最高峰,出口品類達200多個,有活大豬、中豬、乳豬、活塘魚、西瓜等等,每年出口活大豬60多萬頭,直到2000年前后仍為全國第一。
圖為被拆除后的“三趟快車”長沙東服務站舊址(無人機航拍 劉軍)
為了解決運輸途中的加水加料和押運人員就餐的實際困難,湖南糧油集團領導高度重視,在鐵路部門的支持下,經上報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三趟快車”辦公室同意,在長沙東選址勘察,迅速建設了這個服務站,并投入使用。可以想像那些年在這個服務站,來自全國的押運員下車來食堂喝上一壺熱水、吃上一口熱飯、偶爾瞇上一小會的安靜場面和人來人往、喧囂鼎沸、熱氣騰騰的場景,還有押運員為爭水管加水激烈場面。
圖為作者本人在“押運員之家”老牌匾下留影
睹物思人,思緒回到24年前,我跟車體驗從岳陽到深圳全程押運的兩天情景,一幕幕如在昨天。那是1998年的秋天,我剛從湖南農大畢業在湖南糧油集團畜禽部做業務員,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奔跑于全省各地市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及出口供貨養豬場,隨時了解貨源動態情況。為學習業務知識,我被安排去岳陽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押車到深圳。記得我和岳陽的湯文輝、押運員三人押一車120頭活大豬,早上8點左右從岳陽出發,記得正下著小雨,有些涼意,上午經過長沙東服務站,三個人窩在一個小鐵皮車箱里,擠兩張床。一路上伴著列車的“哐當、哐當”聲音,迷迷糊糊入睡,早上醒來進入到廣東境里。押運員開始爬進車廂查看豬只狀況,掃欄、喂水、喂料等,等著搞完出來滿身都是豬只拱過的印記,又臭又臟。大概是晚上2點到達深圳平湖,4-5點到了深圳筍崗,等邊防和海關人員驗收后,才能交貨下車,全程大約46個小時,這趟經歷讓我終身難忘,也體驗到押運的艱辛。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走得再遠的路,也不能忘記我們什么時候出發,為什么出發。在這次拆除完成后,高橋街道的高錦主任說,長沙東服務站拆除后土地仍歸湖南糧油集團,等到將來把地面抬高,消除安全隱患后,還可能原貌重建這個服務站舊址,作為一紅色歷史陳列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見證湖南人民與港澳同胞血濃于水的深厚情義,繼續發揮和傳承“三趟快車”精神。
( 何萬兵)